您好,安徽省灵璧师范学校欢迎您! 智慧校园 丨 设为首页 丨 加入收藏

灵璧师范学校特色专业群和领航专业建设工作方案

发布时间:2024-04-02 浏览次数:次

       为落实《关于推进宿州市中职学校特色专业群和领航专业建设的通知》精神,进一步推进我校职业教育特色专业群和领航专业建设,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提升育人质量,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增强我校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和领航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契合度,密切产学研结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门技能技术型人才,引导我校专业优化和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办出特色,形成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培育我校职业教育品牌,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激发我校职业办学活力,带动全县,乃至全市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与提升。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等有关文件精神,按照深度对接产业、优化产业布局、突出改革创新、培育职教品牌的原则,建设医药卫生类特色专业群和护理、幼儿保育两个领航专业。

1.积极推进学校医药卫生类专业群建设,除现有的护理专业外,增设药剂、康复技术、婴幼儿托育等专业,完善专业群设置,积极推进专业群与医院、社区专业岗位对接,推进校院对接,健全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深化“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系统培养,根据医院、社区的工作任务,基于工作过程,重建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形成课程标准,实现专业课程内容和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强化实践育人,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具有教学和社会服务功能的护理培训基地,实现教学过程与护理等工作过程对接;围绕护士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带动学校专业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的持续提升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

2.积极推进幼儿保育专业群建设,推进幼儿保育专业与幼儿园、托育中心岗位对接,推进校-园对接,健全校-园合作、工学结合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深化“校-园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系统培养,根据幼儿园、托育机构的保教保育与幼儿照护工作任务,基于专业工作过程,重建课程体系,建设幼儿护理专业核心课程,形成课程标准,实现幼儿保育专业课程内容和幼儿保育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强化实践育人,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具有教学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幼儿保育培训基地,实现教学过程与幼儿保育工作过程对接;围绕幼儿保育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幼儿保育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带动学校专业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的持续提升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

(二)具体目标

1.明确医药卫生类专业群和幼儿保育专业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保障专业群和领航专业的有效建设。

2.继续探寻区域社会经济需求,优化专业群和领航专业布局。

3.建立健全校-院(园)共建、共管的校-院(园)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保障人才培养工作系统化。

4.推进医药卫生类专业群、领航专业与相关岗位对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校院(园)合作的组织体系和机制建设为重点,根据中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各专业岗位能力要求,通过校院(园)共建师资队伍、共建课程体系、共建教学实训基地,形成校院(园)合作全方位、工学结合深层次、教学做合一全过程的“校院(园)合作、2+1工学结合”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岗位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着力培养各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实现毕业生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5.构建“立足岗位,面向医院、社区(园)”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岗位需求,在现代理念的指导下,以人的健康发展为中心,围绕专业工作任务和专业工作过程,参照专业岗位执业资格标准重建课程体系,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及教材建设,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

6.建设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精品课程。以岗位工作过程为核心,努力建立专业省级精品课程,使之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水平;进一步加强《健康评估》、《急救护理》、《妇产科护理》《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幼儿心理学》、《保育员口语》、《幼儿游戏指导》等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力争5年内使之达到省级精品课程申报水平。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7.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围绕岗位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推动信息化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8.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疏通各专业中职、高职、本科升学途径,拓宽专业人才成长渠道,使本校90%以上的专业中专学生升入专科或本科学习。申请1-2项继续教育项目。

9.建设多功能校内、外实训基地。学校与医院(幼儿园、托幼机构)合作完善实训基地,购置智能化水平高的模拟教学设备,形成符合工作岗位真实情境的职业性、开放性强,岗位覆盖面全,融教学、培训功能为一体的实训环境,满足实训及培训的需要。充分发挥行业办学的优势,在省卫生厅、省教育厅和市卫生局、市教体局及县卫生局、县教体局的指导下,加强现有校外3所医院、40所幼儿园(托幼机构)实训基地建设,使其成为示范性实训教学基地。

10.建设高水平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各专业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2人、专业骨干教师10名,青年教师6名。对现聘任的18名校外兼职教师分期分批进行教育理论、教学方法、职业教育理论培训,使兼职教师比例达30%,使“双师”比例达90%。

11.提高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1)与医院(幼儿园)合作开展基础护理技术(幼儿保育)培训,规范护理技术(幼儿保育)操作。

2)为社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护理员、养老护理员、育婴员及保育员培训300人,使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3)每年组织专业教师及学生进社区和农村进行健康知识宣传与救护技术培训2次。

4)重视校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促进校际交流与合作。

12.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工作思路

(一)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确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由此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建立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突出订单式培养的校企合作特色,实现与企业进一步深层次合作,做到教学计划共定、资源共享、基地共建、教材共编、学生共同培养。学生实现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事、学会思考、学会创业的育人目标。

(二)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完善课程体系。与企业行业共同开发核心专业课程,将技能考证、行业标准、职业规范等融入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建设为目标设置专业课程,调整和优化原有的课程体系。

(三)建设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制定专业教师培养方案,以专业负责人为核心,以“双师”为培养重点,加大引进兼职教师力度,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的优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按照构建、扩充、完善“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思路,建设能够满足校内实训和对外培训的校内实训基地,提高基地管理水平。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寻求多途径的合作渠道,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四、保障措施

1、体制保障

坚持国有公办行业管理的办学体制,在建设项目中吸纳社会和相关行业、医院资源,形成项目合作联合体。

2、组织保障

建立由学校领导组成的护理特色专业群和领航专业建设项目领导小组,成立由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务科长、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等组成的专业建设团队。

3、制度保障

建立项目的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等系列管理制度,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其中包括: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及制度、专业建设办公室工作职责及制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项目总体及阶段性监控评价制度。形成良好的项目建设制度环境。

4、资金保障

学校认真分析论证资金使用预算方案,编制了专业建设项目经费预算及分年度资金投入计划。为确保资金合理使用,除按教育部、财政部规定进行严格管理外,学校制定专项财务管理制度严格监控审计该项目组织实施过程。

5、机制保障

根据项目建设中的创新点和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热点和难点,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平台,创新、完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机制。

1)政府—行业管理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

2)学校人力资源(尤其是教师)的激励与调控机制。

3)医院专业人员职级晋升、干部选拔任用与教学绩效挂钩机制。

4)学校与医院人才培养上的双责机制。

6.科研保障

充分发挥学校一贯倡导的学习型、研究型工作模式,将项目建设中重点和难点分解,成立课题组,结合省、市和学校相关科研项目分别立项,进行系统研究,将专业群(专业)建设方案作为课题研究的内容,实施过程为技术路线,跟踪全程。并将阶段性研究结果用于指导建设方案的调整,形成项目预期效果与研究成果同步,为同类型中职院校建设提供实践经验和指导性理论依据。

五、预期成效

1.工学交替“2+1”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其理论与实践体系可进一步推动灵璧县及周边地区护理职业教育和幼儿教育的改革步伐,并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上起到示范作用。

2.培养具有扎实业务能力、浓厚皖北文化底蕴和一定涉外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皖北护理事业和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3. “双师”专业教学团队、优质核心课程、校内实训基地,将在宿州市护理及幼儿保育职业教育及周边院校同类专业中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


上一篇:无
下一篇:灵璧师范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